首页 | 新闻中心 | 干部队伍 | 公务员队伍 | 人才队伍 | 党员队伍 | 基层组织建设 | 远程教育 | 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 部务公开 | 党建手机报
您现在的位置:人才队伍 >> 人才风采 >> 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鲍捷:追梦光谱之路
添加日期:17-09-0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繁體中文

 想象一下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只要在手机摄像头里植入一个传感器,拍一下,就可以随时随地知道,想买的苹果是酸还是甜,牛奶安不安全,菜品里食用油是不是地沟油……

这些画面并不只是一首狂想曲,正在将这些梦想照进现实的,就是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生导师鲍捷。

不走寻常路

在鲍杰清华大学的好友看来,他的体能很好,很聪明,是棒球校队的投手,带领校队赢过很多次比赛,是一位全能型的“学霸”,也是一个有着独特人生选择的人。

“2002年我在清华开始读本科,第一次涉足化学、材料,不过那时候还没确定未来是否要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只是想着要去找到一件自己真正喜欢并且足够大的事情去做,并且把它做得不一样,还要有开创性。”在学科道路的选择上,鲍捷“不走寻常路”。

2010年,从布朗大学提前一年博士毕业的鲍捷,来到麻省理工学院莫吉·巴旺迪教授课题组做博士后,主攻胶体量子点研究。很多研究胶体量子点的人,选择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快速取得成果,功成名就。鲍捷拒绝“套路”,他广泛涉猎了化学、生物、物理知识。在充分研究了胶体量子点的特性后,鲍捷将这种材料与光谱和光谱仪联系了起来。

在回国前,鲍捷就在量子点光谱仪的研发上获得进展。凭借这一颠覆性技术,他想要留在美国任教绝非难事。然而,鲍捷并没选择留下来。当清华大学前校长2013年在美国问他是否愿意回国工作时,鲍捷没有丝毫犹豫。

“希望我的研究在中国土壤里成长起来,这对于我的价值远远比在美国要大。”回到中国,鲍捷从无到有,一步步搭建起完备的研究平台,追寻着自己的量子梦想。

追寻物质的“指纹”

“每个人都有指纹,每一种物质也都有自己的指纹,这其中一种指纹就是光谱。我们做的事情实际上就是给大家提供非常便捷能够识别物质指纹的一种工具,帮助大家把用来识别物质本征的特征给抓取出来,就相当于给大家日常生活装上了第三只眼睛一样,这个东西叫作光谱仪。”鲍捷对光谱仪进行了形象的解释。

利用光谱来鉴别物质可以确定其化学组成和相对含量。光谱仪是能够对光谱这种物质与生俱来的“指纹”进行准确测量的科学仪器,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生物、化学、环境检测等,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让光谱仪小型化、成本低廉化,便于使用。

得益于之前的交叉研究成果,鲍捷觉得通过胶体量子点研究制作小型化的光谱仪有了可能。“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做科研,虽然巨人难以超越,但巨人和巨人间有可供探索的广阔空间,交叉学科就是搭在巨人间的桥梁。”鲍捷说。

当大部分人都专注于已经有一些既有成果的光伏电池、生物检测或量子点显示等领域时,他却另辟蹊径,选择了未曾有人尝试过的新型光谱仪的研制。走一条不同的路,意味着面临的困难更大更多,需要的勇气和毅力也更多。

围绕核心技术的攻关,从材料的制备、材料性质的研究、集成技术的开发、器件制作的工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鲍捷方方面面都会关注到,还不断与医疗、手机等相关企业商讨合作方案。

科研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因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沮丧的事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开始我会不停地调整心态,时间越久,我学会了积极去寻找解决办法。”鲍捷十分淡然。

做人类“第三只眼”

2015年7月,鲍捷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基于胶体量子点纳米材料的光谱仪》,向世人公布了一种基于胶体量子点纳米材料制作微型光谱仪的新方法。他的研究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

量子点光谱仪采用了世界上最小的高性能光谱传感器技术,造价低廉,成本可以低至几美金甚至不到1美金,方便集成,便捷又便携。已经存在了一百多年的传统光谱仪,因为物理原理限制,在实际中难以小于一本字典的大小。而鲍捷团队做的光谱器,看起来更像是一枚手机芯片。

《自然》杂志刊登文章说,“这种优雅地将纳米技术与数码相机影像传感器集成的方法克服了多种现有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将来,我们可能会看到微小的、高分辨率的量子点光谱仪在太空任务或家居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中被应用。”

微型光谱传感器可被植入智能手机、便携设备,或作为智能传感器搭载到无人机等设备和平台上,对健康、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工农业生产质量等进行实时实地的检测和监控,在科研、产业、医疗健康、国防、日常生活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为了推广新技术,鲍捷基本上平板电脑不离身,常利用碎片时间记录安排工作。只是为了让量子点光谱仪从实验室的前沿发明真正参与到大众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包括健康、食品、工业等,去做人类的“第三只眼”。

“我们的产业升级需要国际上领先的技术,需要做国际上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东西,还要做应用前景广阔的东西。我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在中国生根发芽!”鲍捷掷地有声。

[我要收藏] [打印] [关闭窗口]
上一篇:亲笔写下振兴中华的誓言——黄大年的追梦人生之三
下一篇:没有文章
>> 推荐新闻
>> 栏目导航
  人才风采
  人才政策
  人才之家
>> 图片新闻
张永锐:做智能护眼台灯的引领者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夏志杰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沙行勉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陆亚林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沈同德
雉水英才------张贵萍
Copyright 2009-2010 中共如皋市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如皋市委新闻网
电话:0513-87658089    地址:江苏省如皋市行政中心A12楼    邮政编码:226500    电子信箱:rgdjxnc@163.com